20250715-非议-争论与鄙视链-李笑来

Table of Contents

非议

  • 非议这东西,你见或不见,你理或不理,你在意或者不在意,反正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 你怕,他们也怕,只不过,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让他们绝对看不出来……
  • 所谓的“超常的应急反应”其实是可以提前通过各种假想和预演提前反复练习的……
  • 所谓的非议,是用来欺负弱者的
  • 善恶其实是次要的。 所谓“人人心里有杆秤”——那秤称的其实是强弱。
  • 如果你确信那非议是完全没道理的,那么一定是你某一处(哪怕你暂时想不出到底是哪一处)弱了,乃至于那些人竟然以为“哪怕错怪了你其实也无所谓……”,或者他们想着“让你丫牛屄!”,然后要借此把你变成弱者。
  • 于是,面对非议的时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辩解,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
  • 再反过来,面对非议你居然需要辩解的这个事实,从另外一个侧面会暴露另外一个事实: 你就是不够强
  • 事实上,如果你有过“调节”非议双方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十有八九,两边都不太说得过去……
    • 因为弱者的逻辑都一样, 奇葩而又自洽
  • 其实,谁没有缺点呢?
  • 谁能千人喜万人爱无人去错怪呢?
  • 有句戏谑的话说,“爷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谁都喜欢?” —— 还真挺深刻的。
  • 非议太大,说明你自己终究哪里处理的不够妥当;
  • 非议没那么大,花费时间在辩解上其实是很浪费的,那时间精力还不如干点真正有用的事情。
  • 自己错了,就承认,并且想办法承担后果。大丈夫就应该这样。
  • 而别人错了,承认与承担都是别人的事情,用不着我去操心;
  • 如果那错造成了我的损失,可也无法上升到法律保护高度,那我就懒得追究
    • 因为我自认自己的时间精力更为宝贵,
    • 不应该浪费在这样的地方,
    • 甚至连生气的必要都没有,
    • 大好的人生在等着自己,
    • 哪里有功夫理会那些?
  • 于是,还没高中毕业,我就成了一个用不着吹牛,可就是境界高于大多数人的家伙
    • 有能力优雅地不去处理非议。

争论

  • 还有个东西,“争论”,我花费了好多年才彻底放弃
    • 放弃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很蠢,早就应该放弃才对啊!
    • 为什么会引发争论(两个人之间的意见不合)?
    • 甚至争议(多人参与或观望的)?
  • 为什么这些最后都会演变成争吵(主要是吵)?
    • (一)底层概念差异
      •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是从根基上就完全不兼容的。
      • 有些概念,在绝大多数人脑子里干脆就是混沌的,比如“价值” —— 什么是价值?
      • 一旦争论中出现这种概念上的冲突,那么基本上争论演变成争吵,甚至只剩下吵,就是永恒的狗血结局。
    • (二)主次不分
      • 若是其中一方把边枝末节的事情非要拿到台面上,理论清楚倒也不是不可能,但肯定是浪费时间精力的,
      • 更重要的是,那细嗦漫长的过程,很容易让大家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 也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擦枪走火,突然之间爆发成原本从未想象过的狗血结局。
    • (三)价值观不同
      • 有些人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哪怕为之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 另外一些人有其它方向的集体主义,认为家庭这个集体比其它的集体更重要,为了家庭或者家庭成员只能牺牲其它的利益……
      •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个体利益要最先得到保证,并且坚信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一样,所以这并不算是自私……
      • 这些咋看起来空泛的单一选择,一定会与其它各种长期积累的选择纠缠起来,形成一股绝大多数人自己控制不了的力量。
      • 有些人性格纠结,根源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认真梳理过自己的选择,甚至从未想过价值究竟是什么,他们当然不可能像另外一些人一样,不仅时常梳理,还经常为了保持一致而不断重新选择。
      • 所以,绝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与他人争论的资格的:
        • 因为他们只是不知道而已,
        • 他们脑子里的各种选择相互冲突的多得去了,各自还在不断打架中……
        • 哪儿有能力有功夫掺和外界的争论啊?
    • (四)立场不同
      • 有些事情跟处女就不要说了罢。
        • 这是一个很好的类比,因为有些人的立场,是不可能有另外一些体验、经历所支持的。
      • 有些话跟已经离婚的人就别说了罢。
        • 这还是个很好的类比,因为有些人的立场,是不再可能有另外一些体验经历所支持的,因为他们已经确定不会有“百年好合”的结果了。
      • 你手里攥着某个公司的股票(数量很多),那么你的立场就与那些光说不练的股评师不同;
      • 跟那些买一点见好就收的短线操作者不同;
      • 其实你的立场通常也与董事会那些大股东非常不同。
    • (五)历史不同
      • 个人历史是积累出来的,各自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底层概念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立场的不同,以及思考能力的不同(即,主次不分的程度)
      • 最令人无能为力的是,历史不同带来的经验与感受的不同,最终会导致结果只能迎合历史。
      • 最终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哪一方 都得到了印证自己想法 的结果…
        • 相信“压力影响健康”的人,健康就真的受到了影响;
        • 相信“压力不影响健康”的人,健康就真的没有受到影响;
        • 这种观念影响结局的现象,使得有些争论永无平息之日,
        • 因为从争论双方各自的视角来看,自己都是天经地义地正确的!
    • (六)无仲裁
      • 法庭里是有法官的,而法官的核心作用就是面对争论双方随时做出正确的仲裁。
      • 尽管控辩双方都是在据理以争,但为了胜出,各自都要使用一切能用得上、能奏效的技巧。
        • 有些技巧其实就算高明,也不见得阳光。
        • 什么样的话不能说,什么样的手段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绝对不该用,都是需要仲裁的,且需要争论双方无条件服从仲裁才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 可在生活中、工作上,通常并没有仲裁的角色存在,有的话,也只不过是和稀泥的高手们。
        • 于是,绝大多数原本有意义的争论最终沦为“街坊邻居都来评评理啊”之类的狗血。

讨论和争论

  • 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
  • 争论的目标是为了彻底说服对方;
  • 争论是完全无用的,因为其实很难达到效果;
  • 讨论才是有意义的,因为自己的进步才最重要;
  • 绝大多数人不懂什么是讨论。
    • 在他们的脑子里,讨论和争论是没有被详细区分的。
    • 在他们眼里,意见不合的时候,最好“和为贵”;
    • 若是一定要掰扯个明白,那就是“争论”,结局只有输赢。
    • 所以争论一旦开始,就只能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结局,
    • 即便明知理亏为了面子也绝不能低头,要想尽一切办法激怒对方,让对方收不了场……
  • 绝大多数人,都采用相同的捷径处理争议,这就是“人微言轻”的根源。
    • 重要的人物说话,著名的人物说话,都是自然而然“有份量”的,
    • 普通人说的话,就是次要的,没有份量的……
    • 这是无法纠正的习惯,与之作对,就是自寻死路。
  • 既然人尚微,就莫不如先不说话,专心做事,专心积累,成为能说那话的人,貌似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 争论的冲动常常来于自己的弱小。
  • 原来那并不是人微言轻,而是人微易怒。
  • 弱小的个体更容易闹情绪,若是有情绪掺杂,那么言论就越发地不靠谱,不靠谱的言论又掺杂着更多的情绪,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 我这样的人最终成为宅男是必然的。
  •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地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真知连讨论都是难以合理存在的。
  • 与人讨论,尤其是面对面的讨论,在绝大多数深入的问题上就是浪费时间,真不如读书,效率有天壤之别
    • 读书相当于你与古今中外各路人马交手,
    • 最享受的是,那些人不会跟你动怒,
    • 也不会用下三滥的手段激怒你以便让你出丑。
  • 顺带说,这是我不相信教育可以彻底去中心化的根源。
  • 教育,在绝大多数状态下,是中心化的,
    • 有上下层级关系的,
    • 偶尔有点平等的自由讨论当然不是不可以,
    • 甚至是必需的,
    • 但那只是必需的组成部分。

我也是凡人

  • 千万不要以为我已经修炼成仙。
    •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天生的臭脾气其实是完全没办法剔除的,它根深蒂固,它貌似是基因决定的,所以也无法打败。
    • 我能做的只不过是 live with it,尽量别被它所拖累。
    • 就在前两天,在一个饭桌上,我跟一位朋友争论起来。
    • 说着说着那股不耐烦劲儿就冒了出来,顺嘴就说出去了一句特别不得体的话。
    • 宅男是不该出门的,嗯。

鄙视链

  • 放弃争论很久之后,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由此产生的惊喜: 彻底逃离鄙视链。
  • 一旦自己参与争论,无论结果如何

    • 通常当然不是另外一方心服口服,而是不欢而散

    -双方都开始(必须)鄙视对方,然后双方都沦为鄙视链中的某一环而已。

  • 许多年前,
    •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在宿舍里住过一段时间,很快就搬出去自己住了。
    • 有个事儿我特别受不了,不知道为什么,宿舍里的男生特别喜欢玩一个龌龊游戏 —— 扒裤衩。
    • 大半夜就开始闹起来,几个人合力把另外一个倒霉蛋扒个精光,然后推到走廊里,再锁上门。
    • 然后那个倒霉蛋就要哆哆嗦嗦地捂着下身被来来往往的人耻笑好长一段时间。
    • 这个游戏是循环往复的,今天这个被扒,过两天那个被扒……宿舍里的老三是从来没有被大伙成功扒光过的,因为他身体很壮,一般两三个人根本弄不过他。
    • 到了毕业前的一晚,整个宿舍算我在内十二个人,除去我,剩下一共十个人齐心协力扑上去,把老三搞定,终于把他扒了个精光扔出门去。
    • 我们宿舍十二个人,只有我一个没有被扒过。为什么?
      • 因为我从来没有参与过这个游戏。
      • 我从未在局内,所以,也没人敢把我拉进局内,就这么简单。
  • 我时常想,鄙视链也是一样的,那是个循环嵌套的局,一旦置身其中,必然会反过来被鄙视,早晚而已,私下或者公开,谁都逃不掉。
  • 不想被鄙视,就别在那个局里。
  • 事实上,即便你挣扎着脱离了那个局,一样会被莫名其妙的人鄙视,
  • 只不过,因为你自己不在那个局里,所以你清醒,所以你知道,那鄙视是那个人的幻觉,跟你完全没关系。
  • 时常反省,就会知道鄙视与争论一样,通常是自身弱小才更容易产生的冲动,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 嗯,被鄙视,其实是自找的。

资源

Date: 2025-07-15 Tue 14:01